剑鱼标讯 > 招标项目 > 北京顺义中医院搬迁Ⅱ类射线装置项目竣工环境公示

北京顺义中医院搬迁Ⅱ类射线装置项目竣工环境公示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省份
业主单位 业主类型
总投资 建设年限
建设地点
审批机关 审批事项
审批代码 批准文号
审批时间 审批结果
建设内容

公示时间:2023年09月08日-2023年10月12日(20个工作日)
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建设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编制单位: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签字)
编制单位法人代表: (签字)
项 目 负 责 人:
填 表 人:
建设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盖章)
编制单位: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盖章)
电话: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电话:010-51674384
传真:/
传真:010-51674371
邮编:101300
邮编:101414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健盛街1号院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145号
项目名称
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
建设单位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项目建设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顺义新城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DSA机房
建设项目性质
新建 改建 扩建 其它
环评建设内容
拟将医院南院区门诊部东侧DSA机房内现有的1台飞利浦UNIQ FD20型DSA(125kV、1000m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DSA机房使用。
实际建设内容
已将医院南院区门诊部东侧原DSA机房内的1台飞利浦UNIQ FD20型DSA(125kV、1000m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的DSA机房内使用。
环评报告表
编制单位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完成时间
2020年6月
环评报告表
审批部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京环审[2020]94号
审批时间
2020年7月17日
验收监测单位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监测时间
2023年8月23日
验收范围
1台Ⅱ类射线装置(UNIQ FD20型DSA)
应用类型
使用Ⅱ类射线装置
验收监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6号,2003年6月28日修订,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2017年6月21日修订,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
(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709号第二次修订,2019年3月2日第二次修订版公布并实施;
验收监测依据
  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部令第20号修订,2021年1月4日公布并实施;
(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第18号令,2011年5月1日起实施;
(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2017年11月20日公布并实施;
(8)《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关于做好辐射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京环办[2018]24号,2018年1月25日公布;
(9)《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2020年6月);
(10)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京环审[2020]94号,2020年7月17日)。
验收监测
技术规范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2)《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1157-2021);
(3)《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2021);
(4)《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
(5)《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
验收评价标准
(1)剂量约束值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职业照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超过20mSv;公众照射中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的年有效剂量不超过1mSv。
根据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的要求,本项目公众和职业照射的剂量约束值分别执行0.1mSv/a和5mSv/a。
(2)放射工作场所周围剂量率管理目标值
根据环评及环评批复的要求:本项目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应不大于2.5μSv/h。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以下简称“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医疗综合楼内。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北京市顺义区健盛街1号院,院区东侧为通顺路,南侧为健盛街,西侧和北侧为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第一分公司和居民小区。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地理位置见附图1,新院区平面布局示意图见附图2。
本项目新建的DSA机房位于医疗综合楼B区3层,DSA机房南侧为控制室和设备室,北侧为准备室和污物室,东侧和西侧均为洁净走廊,楼上为设备层(无法到达区域),楼下为水水处理间。医疗综合楼3层B区平面布局示意图见附图3,本项目DSA机房平面布局示意图见附图4。
表2.1本项目DSA设备基本参数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生产厂家
最大管电压
(kV)
最大管电流
(mA)
使用场所
用途
备注
DSA
UNIQ FD20
飞利浦
125kV
1000mA
医疗综合楼B区
3层DSA机房
介入诊疗
单球管
(1)工作原理
本项目血管造影机(DSA)为采用X射线进行成像的设备。数字血管造影(DSA)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是集电视技术、数字平板探测器、数字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系统。DSA主要采用时间减影法,即将造影剂未达到欲检部位前摄取的蒙片与造影剂注入后摄取的造影片在计算机中进行数字相减处理,仅显示有造影剂充盈的结构,具有高精密度和灵敏度。DSA主要组成部分包括:C型臂机架,导管床,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数字化探测器,满足数字化平板采集特点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存储系统(含各种分析软件),控制操作系统,防护设备,连接电缆以及附属设备。本项目UNIQ FD20型DSA设备外观示意图见图2.1。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对心内解剖结构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对冠状动脉也是最好的显示方法。显示颈段和颅内动脉清楚,用于诊断颈段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动脉瘤、动脉闭塞和血管发育异常,以及颅内肿瘤供血动脉的观察等。



图2.1 本项目DSA设备外观示意图
(2)治疗流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工作流程详见图2.2,操作流程包括:
1)DSA诊疗时患者仰卧,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送入引导钢丝及扩张管与外鞘,退出钢丝及扩张管将外鞘保留于静脉内,经鞘插入导管;
2)医生利用脚踩开关启动X射线透视(产生X射线及臭氧),推送导管,导管到位后,对患者注射造影剂;
3)医生退出机房,启动X射线摄影采集图像(产生X射线及臭氧);
4)分析减影图像,医生进入手术室开展血管介入手术(产生X射线及臭氧);



图2.2 血管造影机工作流程及产污环节
(1)主要放射性污染物:
DSA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是设备开机运行时产生的X射线。
(2)正常工况污染途径:
正常工况下X射线是主要的放射污染。当电子轰击靶时,与靶物质发生作用产生韧致辐射X射线,X射线有用束、漏射及散射的X射线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X射线贯穿机房的屏蔽设施进入外环境中,将对操作人员及机房周围人员生产造成辐射影响。另外,介入手术医师需借助X射线影像检查系统引导操作,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暴露于射线装置附近,人员受照剂量较高。
正常工况下,X射线与空气作用产生极少量的臭氧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如果机房通风状况不佳,将导致有害气体在机房内累积。
(3)事故工况污染途径:
① 射线装置控制系统失控、电器系统故障或人员疏忽,造成射线装置参数设置错误,使得患者或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② 在射线装置曝光期间,无关人员误入机房受到误照射;或者在射线装置启动曝光期间,防护门未或意外被打开,会对附近经过或停留人员产生误照射;
③ 人员(除介入手术医师)未完全撤离机房的情况下,DSA就启动曝光,导致人员受到不必要照射。
经现场调查及收集资料可知,本项目的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项目性质及各种环保措施均与环评及环评批复一致,未发生重大变动。详见表2.2。
表2.2 本次验收项目内容对比情况一览表
工程建设
环评阶段
验收阶段
对比情况
建设地点
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DSA机房
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DSA机房
一致
建设内容
拟将医院南院区门诊部东侧DSA机房内现有的1台飞利浦UNIQ FD20型DSA(125kV、1000m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DSA机房使用。
已将医院南院区门诊部东侧原DSA机房内的1台飞利浦UNIQ FD20型DSA(125kV、1000m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的DSA机房内使用。
一致
活动种类和范围
使用Ⅱ类射线装置
使用Ⅱ类射线装置
一致
3.1 辐射安全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
本项目已于2020年7月履行了环评审批手续,辐射安全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见表3.1,工作场所现场防护设施照片见图3.1。
表3.1 工作场所辐射安全防护设施落实情况
序号
辐射安全
防护设施
环评报告的要求
验收时落实情况
备注
1
实体屏蔽
机房采取实体屏蔽措施,保证机房周围(含观察窗、楼上和楼下)及防护门外30cm处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剂量满足本报告提出的剂量约束值要求。
本项目新建的DSA机房已落实了环评文件要求的实体屏蔽措施,其中:机房四侧墙体均为15cm厚轻钢龙骨隔墙+2mm铅板防护;屋顶为12cm厚混凝土楼板加1mm铅板防护;地板为12cm厚混凝土加15mm硫酸钡水泥;机房防护门、控制室防护门和污物防护门均为2mmPb,各观察窗均为2mmPb铅玻璃。
由验收监测报告可知,本项目DSA正常工作时,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30cm处辐射剂量率最大为0.54μSv/h。公众的有剂量不超过3.65E-03mSv/a,介入辐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不超过1.59mSv/a,以上结果均满足环评文件提出的要求。
已落实
2
分区管理
将机房内划分为控制区,控制室、设备室、准备室和污物室划分为监督区。在机房防护门、污物口防护门和控制室入口门外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DSA工作场所已实行分区管理,已将DSA机房内部划为控制区,控制室、设备室、准备室和污物室等区域划为监督区,工作场所控制区入口处均已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已落实
3
门灯联锁
机房防护门拟为电动平移式防护门,设有脚触感应式开门、自动延迟关门和防挤压功能;控制室防护门和污物口防护门拟为手动平开门,污物口防护门拟安装自动闭门器。机房防护门、污物口防护门和控制室防护门上方拟设置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指示灯箱上拟设有“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警示语句,且工作状态指示灯与其对应的防护门联锁。
DSA机房的3扇防护门防护厚度均为2mmPb,其中机房防护门为搭接式电动平移防护门,内外均设置了脚触开关,具有自动延迟关门和防挤压功能;控制室防护门和污物防护门均为手动平开门,均安装了自动闭门装置;
DSA机房的3扇防护门上方均设置了工作状态指示灯,并显示“射线有害,灯亮勿入”字样。所有工作状态指示灯均与控制室防护门实现联动,当控制室防护门时,各指示灯自动亮起;
已落实
4
对讲系统
机房和控制室之间拟设置观察窗,并安装对讲装置;
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已设置观察窗,配备了对讲系统。
已落实
5
通风系统
DSA机房拟安装空调系统对X线机房进行机械通风换气,以防止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积累;
DSA机房内已安装机械通风换气系统,可防止机房中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累积。
已落实
6
防护用品
为工作人员配备0.5mm铅当量的铅橡胶防护衣、铅橡胶颈套、铅橡胶帽子共4套,0.5mm铅当量的铅眼镜4副,并配备介入防护手套和1张2mm铅当量的防护屏风。为受检者配备0.5mm铅当量的铅橡胶方围裙、铅橡胶颈套和铅橡胶帽子各1件。
已为工作人员配备了4件铅橡胶防护衣、4件铅橡胶颈套、4件铅橡胶帽和4副铅眼镜,防护厚度均为0.5mmPb。已为介入医师配备了0.025mmPb的介入防护手套。已为受检者配备了铅橡胶方围裙、铅橡胶颈套和铅橡胶帽各1件,均为0.5mmPb。
已落实
7
监测仪器
拟配备1台便携式剂量率仪开展DSA室周围辐射水平监测。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本项目新增配备了1台HR9511型X-γ剂量率仪,可满足本项目DSA机房的日常监测需求。已为所有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了个人剂量计,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
已落实
8
操作部位局部屏蔽防护设施
设备已自带铅悬挂防护屏、铅防护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屏各1件,均为0.5mmPb,机房内配备1个2mmPb的移动铅屏风,用于阻挡散、漏射线对辐射工作人员的照射
DSA设备的近台操作位自带铅悬挂防护屏、屏下铅吊帘、床侧防护帘、床侧防护翻板等防护设施,已配备1张2mmPb的铅防护屏风。
已落实
图3.1 工作场所现场防护设施照片


机房防护门


控制室防护门


污物间防护门


脚触式开门装置


监督区标识


控制区标识


便携式监测仪器


个人防护用品


铅眼镜、介入手套


医生操作位防护措施


铅防护屏风


机房通风口
3.2 辐射安全防护制度文件落实情况
3.2.1 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为保证射线装置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顺义中医院已成立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委员会,并设置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医院各部门领导和各科室的技术负责人,并设有辐射安全防护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开展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
3.2.2 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顺义中医院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其中包括《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其职责》、《医院Ⅲ类射线装置操作规程》、《医院血管造影机(DSA)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射线装置检修维护制度》、《射线装置台账管理制度》、《辐射安全培训制度》、《辐射工作场所监测方案》、《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制度》、《辐射事故(件)应急预案》。现有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在继续有效落实的情况下,能够满足本项目辐射安全管理要求。
3.2.3 辐射工作管理情况
(1)工作人员培训情况
医院现从事介入诊疗的辐射工作人员共计11名,均已通过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医院现有的11名介入工作人员名单见表3.2。
表3.2 医院从事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情况
姓名
性别
工作岗位
考核合格证编号
考核日期
黄熙曼

心血管科
FS21BJ0102469
2021-09-27
王晓英

心血管科
FS22BJ0101437
2022-08-01
张蕊

介入
FS21BJ0101167
2021-05-28
李倩

肿瘤科
FS21BJ0101481
2021-06-23
杨杨

介入
FS21BJ0101094
2021-05-26
刘丽军

放射科
FS22BJ0101433
2022-08-01
车方远

心血管科
FS22BJ0101441
2022-08-01
彭玉娇

心血管科
FS21BJ0102674
2021-10-28
吴颖

心血管科
FSZ1BJ0102674
2021-09-27
张凯

放射科
FS21BJ0102856
2021-12-16
穆怀斌

介入室
FS21BJ0101479
2021-06-23
(2)个人剂量监测
顺义中医院依据现有个人剂量监测制度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为所有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了个人剂量计,并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顺义中医院2022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详见附件4。
(3)辐射工作场所监测
顺义中医院已为本项目新增配备1台Inspector型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可满足本项目新增DSA的日常监测需要,该监测仪器已由北京市计量监测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检定证书详见附件5。此外,顺义中医院每年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全院工作场所环境辐射水平监测,监测记录均妥善存档。
(4)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顺义中医院已制定了《辐射事故(件)应急预案》,该应急预案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本项目的要求。医院每年均定期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
(5)年度评估报告
顺义中医院已按要求每年对医院辐射工作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编写并向生态环境部门提交年度评估报告,年度评估报告的内容符合管理要求。
3.3 环评文件及批复的落实情况
验收报告编制单位组织技术人员于2023年8月23日对本项目进行了验收调查,顺义中医院对本项目环评文件和环评批复要求的落实情况见表3.3。
表3.3 本项目环评文件和环评批复要求与验收时落实情况的对比
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要求
验收时落实情况
环评批复: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环评报告表预测,该项目实施后公众和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分别执行0.1mSv/a和5mSv/a。采取铅屏蔽(地面不低于15mm硫酸钡水泥)等措施,确保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
根据验收监测结果估算,本项目运行期间公众的有效剂量不超过3.65E-04mSv/a,辐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不超过1.59mSv/a,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剂量约束值要求。
本项目新建DSA机房采取了铅屏蔽、地面不低于15mm硫酸钡水泥等屏蔽措施,验收监测报告显示(见附件2),本项目DSA设备正常工作时,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最大为0.54μSv/h,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要求。
环评批复:须对辐射工作场所实行分区管理,在新建DSA机房的出入口均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和工作信号指示,并配置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通风系统等安全措施。采取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和个人防护用品等各种有效的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辐射工作场所安全和防护措施有效,防止误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本项目辐射工作场所已实行分区管理,DSA机房内部划为控制区,控制室、设备室、准备室和污物室等区域划为监督区,工作场所控制区入口处已张贴明显的分区管理标识。DSA机房各防护门外均设置了明显的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各防护门上方均设置了工作状态指示灯,配置了门灯联锁、脚触式门控开关、自动闭门装置、防护门防夹装置、通风系统等安全措施。DSA设备已采取了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等防护措施,已为工作人员配备了铅围裙、铅颈套、铅帽子、铅眼镜和介入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并配备了1个2mmPb的移动铅屏风。本项目DSA机房的各种安全与防护措施有效,可防止误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环评文件: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拟设置观察窗,并安装对讲装置。拟安装空调系统对X线机房进行机械通风换气,以防止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积累。
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设有观察窗,已配备了对讲系统。机房安装了机械通风换气系统,可防止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累积。
环评批复:须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新建DSA机房所有工作人员(目前共11名)均须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严格落实DSA机房监测方案,配备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开展场所辐射水平监测,规范编写、按时上报年度评估报告,落实安全责任制。
医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介入设备的操作规程。DSA设备相关11名介入工作人员均通过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并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医院已配备1台Inspector型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定期开展了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规范编写并按时上报了年度评估报告,并落实了安全责任制。
环评批复: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你单位须据此批复文件、满足相关条件重新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后,相关场所、设施与装置方可投入使用。
顺义中医院已重新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京环辐证[N0022],发证日期为2023年8月2日,有效期至2027年7月24日。本次验收的1台UNIQ FD20型DSA设备已登证,详见附件3。
4.1 建设项目环评报告表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次验收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完成,环境影响报告表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实践的正当性:本项目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拟将位于南院区DSA机房内现有的1台飞利浦UNIQ FD20型DS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的DSA机房内,并在新建DSA机房内安装相应的辐射安全与防护设施。本项目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医学诊断和治疗工作需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就医需要,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获得的利益远大于辐射效应可能造成的损害,符合辐射实践正当性原则的要求。
2. 辐射屏蔽能力分析:医院在设置辐射工作场所时已充分考虑了设备性能和运行特点、周围工作场所的防护与安全,对辐射工作场所选址和布局设计进行了综合考虑,辐射工作场所屏蔽设计符合辐射工作场所使用和辐射防护安全的要求。
3. 本项目周围辐射环境现状:监测点位γ辐射剂量率在北京市天然本底水平以内,未发现环境辐射水平异常。
4. 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本项目DSA机房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有分区管理、实体屏蔽、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工作状态指示灯、门灯联锁系统、监控装置,DSA机房与控制室之间安装对讲装置,机房内设置通风装置。为辐射工作人员及患者配备了铅衣、铅颈套、铅帽、铅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可有效防止职业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5.辐射环境影响分析:由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DSA机房周围30cm处的附加剂量率水平低于2.5μSv/h。DSA所致职业人员的年受照剂量最大值低于5mSv/a的剂量约束值,所致周围公众的年最大受照剂量低于0.1mSv/a的剂量约束值。
6.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医院设有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顺义区中医医院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保卫制度、辐射安全培训制度、健康体检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监测方案和辐射事故(件)应急预案等。医院现有的辐射工作人员均通过了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今后新增辐射工作人员,将及时安排其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平台学习相关知识,并报名参加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从事辐射工作。现有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证书到期后,须重新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平台学习相关知识,并报名参加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继续从事辐射工作。
7. 与原环保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对照评估,环评报告中描述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如果得到落实,能够满足该项目运行的要求。
综上所述,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搬迁使用血管造影机开展介入诊断和治疗工作,相应的辐射安全制度和辐射防护措施可行,该项目在满足本报告表提出的各项辐射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其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4.2 审批部门审批决定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京环审[2020]94号,2020年7月17日):
一、该项目位于顺义区规划新城第13街区,内容为将你单位南院区门诊部东侧DSA机房内现有的1台UNIQ FD20型DSA(125kV/1000m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DSA机房使用。项目总投资70万元,主要环境问题是辐射安全和防护。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报告表和本批复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同意该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总体结论。
二、项目实施及运行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环评报告表预测,该项目实施后你单位公众和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分别执行0.1mSv/a和5mSv/a。采取铅屏蔽(地面不低于15mm硫酸钡水泥)等措施,确保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
2. 你单位须对辐射工作场所实行分区管理,在新建DSA机房的出入口均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和工作信号指示,并配置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通风系统等安全措施。采取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和个人防护用品等各种有效的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辐射工作场所安全和防护措施有效,防止误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3. 你单位须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新建DSA机房所有工作人员(目前共11名)均须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严格落实DSA机房监测方案,配备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开展场所辐射水平监测,规范编写、按时上报年度评估报告,落实安全责任制。
三、项目实施须严格执行配套的放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四、自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之日起五年内项目未能开工建设的,本批复自动失效。项目性质、规模、地点或环保措施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五、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你单位须据此批复文件、满足相关条件重新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后,相关场所、设施与装置方可投入使用。项目竣工后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开展环保验收。
受顺义中医院委托,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于2023年8月23日对本项目医疗综合楼B区3层DSA机房及其周围的环境辐射水平进行了验收监测。本次检测按照《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2021)、《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1157-2021)和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编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的要求,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
5.1监测方法
本次验收监测依据:
(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2021);
(2)《环境γ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1157-2021);
(3)《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20)。
5.2 监测仪器
本次验收监测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已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并处于有效期内。监测仪器性能和参数如表5.1所示
表5.1 监测仪器性能和参数表
仪器名称
X-γ剂量率仪
仪器型号
AT1123
能量范围
15keV~10MeV
测量范围
50nSv/h~10Sv/h
仪器编号
YQ-HJ-0071
检定证书编号
DLj12023-08483
检定有效期
2023年7月4日-2024年7月3日
5.3 质量保证措施
(1)合理布设监测点位,保证各监测点位布设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比性;
(2)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方法,检测人员经考核并持有合格证书上岗;
(3)监测仪器已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并处于有效期内;
(4)由专业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并做好记录;
(5)检测报告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校对、校核,最后由技术负责人审定。
6.1 监测内容和方法
X-γ辐射剂量率:测量辐射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X-γ辐射剂量率,首先在各点位附近进行巡测,重点对X-γ辐射剂量率较高的位置进行测量,一般为距地面1m处,防护门四周门缝、墙体外表面30cm处。对每个点位进行测量时,DSA球管曝光时间约为20s,远大于监测设备的响应时间。
6.2 验收监测布点
在防护门外30cm处中部、防护门外30cm处上部、防护门外30cm处下部、防护门外30cm处左部、防护门外30cm处右部、控制室操作位、观察窗外30cm处、控制室防护门外30cm处、DSA机房南墙外30cm处(设备间)、DSA机房东墙外30cm处、污物间防护门外30cm处、DSA机房北墙外30cm处(污物间)、DSA机房西墙外30cm处、介入医师术者位、DSA机房楼下水处理间各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计15个监测点位。每个点位对应DSA设备的2种工作模式(即透视和摄影),共计30组数据(含开机数据和关机数据)。监测布点示意图详见图6.1。



图6.1 医疗综合楼B区3层DSA机房及周围X-γ辐射剂量率监测布点图
7.1 监测工况
本次验收监测,本项目DSA设备和各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正常运行,DSA设备自带的床侧防护帘、铅悬挂防护吊屏均呈正常使用状态。
设备透视模式运行工况为管电压105kV,管电流16.4mA。设备摄影模式运行工况为管电压91kV,管电流52mA。
7.2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结果
本项目DSA设备运行期间,DSA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见表7.1,检测报告详见附件2。
表7.1 本项目DSA机房及周围X-γ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
检测点
检测值(μSv/h)
备注
编号
位置描述
开机
关机
1
防护门外30cm处(中部)
0.08
0.25
该模式为摄影模式,
运行工况:电压91kV、电流52mA。
2
防护门外30cm处(上部)
0.08
0.25
3
防护门外30cm处(下部)
0.08
0.22
4
防护门外30cm处(左部)
0.08
0.20
5
防护门外30cm处(右部)
0.08
0.19
6
操作位
0.08
0.08
7
观察窗外30cm处
0.08
0.08
8
控制室防护门外30cm处
0.08
0.08
9
DSA机房南墙外30cm处(设备间)
0.08
0.54
10
DSA机房东墙外30cm处
0.08
0.24
11
污物间防护门外30cm处
0.08
0.13
12
DSA机房北墙外30cm处(污物间)
0.08
0.25
13
DSA机房西墙外30cm处
0.08
0.11
14
床旁手术位
0.09
1131
15
DSA机房楼下水处理间
0.08
0.10
16
防护门外30cm处(中部)
0.08
0.10
该模式为透视模式,
运行工况:电压105kV、电流16.4mA。
17
防护门外30cm处(上部)
0.08
0.11
18
防护门外30cm处(下部)
0.08
0.11
19
防护门外30cm处(左部)
0.08
0.11
20
防护门外30cm处(右部)
0.08
0.10
21
操作位
0.08
0.10
22
观察窗外30cm处
0.08
0.10
23
控制室防护门外30cm处
0.08
0.12
24
DSA机房南墙外30cm处(设备间)
0.08
0.10
25
DSA机房东墙外30cm处
0.08
0.11
26
污物间防护门外30cm处
0.08
0.10
27
DSA机房北墙外30cm处(污物间)
0.08
0.10
28
DSA机房西墙外30cm处
0.08
0.11
29
床旁手术位
0.09
147
30
DSA机房楼下水处理间
0.08
0.10
附加信息:以上检测结果均含仪器对宇宙射线的响应值。
由表7.1的监测数据可知,本项目DSA正常运行期间,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0.54μSv/h(南侧设备室),以上检测结果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射线装置机房四周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的要求。
7.3 职业人员及公众剂量估算
(1)估算公式
本项目职业人员、公众附加有效剂量可按照如下公式估算:



式中:
H —人员附加有效剂量,μSv;
—关注点最大附加剂量率,μSv/h;可由各点位开机数据减去关机数据求得。
T —居留因子;
t—出束时间,h。
(2)工作时间
根据医院提供的信息,本项目DSA设备配备有11名介入诊疗工作人员,该设备每日最大手术量为5台,年工作250天,年最大手术量不超过1250台,工作人员轮流承担手术工作,医院通过合理统筹安排,保证单名介入手术医师年手术量不超过500台。
保守考虑单名介入手术医师承担的手术量至多500例/a,每台手术透视模式曝光时间最多12min,摄影模式曝光时间最多2min。计算可得单名介入手术医师在DSA透视模式下累计工作时间为100h/a,摄影模式下累计工作时间为16.7h/a。对于技师和护士,保守考虑全年至多参与全部手术(即1250台),则技师和护士在透视工况和摄影工况下的累积工作时间分别为250h和41.7h。
设备在透视模式下,介入手术医师在机房内的居留因子取1(全居留)。在摄影模式下,除特殊情况外,人员不得在机房内停留,故介入手术医师在机房内居留因子取1/16(偶然居留)。设备在运行期间,技师和护士在机房周围协助开展工作,故技师和护士在机房周围的居留因子取1(全居留)。
(3)隔室操作人员
设备在运行期间,技师和护士在DSA机房周边区域协助开展介入诊疗工作,依据以上信息,本项本项目技师、护士的有效剂量估算结果详见表7.2。
表7.2 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估算结果
估算对象
机房周围最高附加剂量(μSv/h)
出束时间
(h/a)
居留因子
有效剂量
(mSv/a)
技师、护士
(机房周围)
隔室透视
0.04
250
1
2.92E-02
隔室摄影
0.46
41.7
1
由表7.2的估算结果可知,本项目DSA机房技师、护士的附加有效剂量不超过2.92E-02mSv/a,满足本项目提出的辐射工作人员5mSv/a的剂量约束值要求。
(4)同室操作医师
由于DSA介入手术医师年受照剂量较高,当佩戴铅围裙外单个人剂量计时(个人剂量计应佩戴在铅围裙外锁骨对应的领口位置),宜采用《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第6.2.3条估算有效剂量,即:



式中:
E — 有效剂量中的外照射分量,单位为mSv;
H0— 铅围裙外锁骨对应的领口位置佩戴的个人剂量计测得的Hp(10)。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本项目介入手术医师的有效剂量估算结果详见表7.3。
表7.3 辐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估算结果
估算对象
防护区平面附加剂量率(μSv/h)
操作时间
(h)
居留因子
Hp(10)
(mSv)
有效剂量
(mSv)
介入手术医师
(床旁操作)
同室透视
147
100
1
15.9
1.59
同室摄影
1131
16.7
1/16
由表7.3的估算结果可知,本项目介入手术医师有效剂量不超过1.59mSv/a,估算结果均满足本项目设定的辐射工作人员不超过5mSv/a的剂量约束值要求。
尽管在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后,介入手术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将低于本环评设定的剂量约束值,但介入医师受照剂量仍有可能明显高出其它放射性职业照射。医院须针对介入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可能过高的特殊性,采取合理和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如合理安排介入手术人员在设备出束状态下的工作时间,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增强防护意识,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尽可能降低介入手术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水平。
(5)公众成员
本项目DSA机房位于医疗综合楼B区3层的手术区内部,除医院职工外,其他公众成员在原则上无法进入DSA机房四周区域。公众人员可到达位置包括机房北侧污物间、准备室、东侧和西侧的清洁走廊,以及DSA机房楼下区域。本项目公众成员的有效剂量估算结果详见表7.4。
表7.3 公众成员年有效剂量估算结果
估算点位
最大附加剂量率(μSv/h)
出束时间(h/a)
居留
因子
有效剂量(mSv/a)
北侧污物间
透视
0.02
250
1/4
3.02E-03
摄影
0.17
41.7
北侧准备室
透视
0.03
250
1/4
3.65E-03
摄影
0.17
41.7
东侧清洁走廊
透视
0.03
250
1/16
8.86E-04
摄影
0.16
41.7
西侧清洁走廊
透视
0.03
250
1/16
5.47E-04
摄影
0.03
41.7
楼下水处理间
透视
0.02
250
1/4
1.46E-03
摄影
0.02
41.7
表7.3的估算结果表明,本项目DSA设备投入运行后,公众附加有效剂量不超过3.65E-03mSv/a,低于本项目设定的0.1mSv/a的剂量约束值。
8.1 验收监测结论
根据验收监测结果和现场检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履行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手续。本项目验收阶段与环评阶段相比,建设地点和内容一致,未发生重大变动。
(2)现场监测结果表明,DSA工作场所周围辐射剂量率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即门窗外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的要求。本项目公众成员的有效剂量不超过3.65E-03mSv/a,介入职业人员有效剂量不超过1.59mSv/a,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公众和职业人员剂量约束值分别执行0.1mSv/a和5mSv/a的要求。
(3)现场检查结果表明,本项目DSA工作场所实行了分区管理,设置了分区管理标识,机房各防护门外设置了明显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中文警示说明和工作状态指示灯。工作场所配置的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防护门防夹装置、对讲系统和通风系统等辐射安全防护措施运行正常。DSA手术床采取了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等防护措施,已为介入工作人员配备了铅衣、铅颈套、铅帽、铅眼镜和介入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并配备了1个移动铅屏风。医院以为所有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了个人剂量计,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本项目配备的1台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器已经过计量部门检定,仪器工作正常。
(4)顺义中医院已成立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委员会,并设置辐射防护管理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医院各部门领导和各科室的技术负责人,负责具体开展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顺义中医院已制定并完善了《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其职责》、《医院Ⅲ类射线装置操作规程》、《医院血管造影机(DSA)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射线装置检修维护制度》、《射线装置台账管理制度》、《辐射安全培训制度》、《辐射工作场所监测方案》、《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制度》、《辐射事故(件)应急预案》。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各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管理要求。
(5)本项目DSA设备相关的11名介入辐射工作人员均已通过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考核合格证书有效。医院严格落实了辐射监测制度,开展了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和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按照规定规范编写并按时上报了年度评估报告,年度评估报告的内容符合管理要求。
(6)现场核查结果表明,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已落实本项目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中的要求,各项管理制度及环保措施情况均已落实。
综上所述,本项目各种辐射安全防护设施与措施均达到了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提出的要求,辐射环境监测结果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因此,该项目具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
附图1 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 顺义中医院新院区平面布局示意图



附图3 转化医学综合楼五层平面布局示意图
附图4 本项目DSA机房平面布局示意图


附件1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审批意见









附件2 验收检测报告















附件3 顺义中医院辐射安全许可证(部分)












附件4 2022年度个人剂量监测报告












附件5 医院监测仪器检定证书









辐射类建设项目验收意见表
项 目 名 称 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
建 设 单 位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法定代表人 刘清泉
联 系 人 周明明
联 系 电 话 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表一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验收申请)
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
建设项目名称(环评批复)
搬迁使用Ⅱ类射线装置项目
建设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健盛街1号院医疗综合楼B区3层DSA机房
行业主管部门或隶属集团
北京市顺义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建设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
改扩建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机关及批准文号、时间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京环审[2020]94号、2020年7月17日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项目设计单位

环境监理单位

环保验收调查或监测单位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工程实际总投资(万元)
70
环保投资(万元)
40
建设项目开工日期
2020年8月
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试运行)日期
2023年3月
表二 工程变动情况
序号
环评及其批复情况
变动情况说明
1
该项目位于顺义区规划新城第13街区,内容为将你单位南院区门诊部东侧DSA机房内现有的1台UNIQ FD20型DSA(125kV/1000mA),搬迁至新院区医疗综合楼B区3层新建DSA机房使用。
建设内容与环评批复一致,无变动。
表三 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序号
环评及其批复情况
落实情况
1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环评报告表预测,该项目实施后公众和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分别执行0.1mSv/a和5mSv/a。采取铅屏蔽(地面不低于15mm硫酸钡水泥)等措施,确保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环评批复要求)。
已落实。根据验收监测结果估算,本项目运行期间公众的有效剂量不超过0.004mSv/a,辐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不超过1.59mSv/a,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要求。DSA机房采取了铅屏蔽、地面不低于15mm硫酸钡水泥等屏蔽措施。
2
须对辐射工作场所实行分区管理,在新建DSA机房的出入口均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和工作信号指示,并配置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通风系统等安全措施。采取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和个人防护用品等各种有效的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辐射工作场所安全和防护措施有效,防止误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环评批复要求)。
已落实。辐射工作场所实行了分区管理,设置了控制区、监督区标识。DSA机房各防护门外均设置了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和工作状态指示灯,配置了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防护门防夹装置、通风系统等安全措施。DSA设备采取了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等防护措施,配备了铅围裙、铅围脖、铅帽子、铅眼镜、介入防护手套和移动铅屏风等个人防护用品。
3
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拟设置观察窗,并安装对讲装置(环评文件要求)。
已落实。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设置了观察窗,安装了对讲装置。
4
须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新建DSA机房所有工作人员(目前共11名)均须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严格落实DSA机房监测方案,配备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开展场所辐射水平监测,规范编写、按时上报年度评估报告,落实安全责任制。(环评批复要求)。
已落实。医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安全责任制,医院规范编写并按时上报了年度评估报告。本项目11名介入工作人员均通过了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和DSA机房工作场所监测,配备了1台Inspector型便携式辐射监测仪。
5
项目实施须严格执行配套的放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评批复要求)。
已落实。本项目配套的放射防护设施落实了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6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你单位须据此批复文件、满足相关条件重新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后,相关场所、设施与装置方可投入使用(环评批复要求)。
已落实。医院已于2023年8月2日重新申领了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京环辐证[N0022])。
表四 环境保护设施调试效果
序号
环评及其批复情况
调试效果
1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环评报告表预测,该项目实施后公众和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分别执行0.1mSv/a和5mSv/a。采取铅屏蔽(地面不低于15mm硫酸钡水泥)等措施,确保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μSv/h(环评批复要求)。
验收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公众和职业照射剂量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要求。DSA机房采取的铅、硫酸钡水泥等屏蔽措施有效,验收监测结果表明,DSA正常运行时,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均不大于2.5μSv/h,满足环评批复提出的管理要求。
2
须对辐射工作场所实行分区管理,在新建DSA机房的出入口均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和工作信号指示,并配置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通风系统等安全措施。采取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和个人防护用品等各种有效的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辐射工作场所安全和防护措施有效,防止误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环评批复要求)。
经现场查验,本项目辐射工作场所控制区和监督区划分合理,设置的控制区、监督区标识以及放射性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合理规范,工作状态指示灯工作正常,可起到警示作用。配置的门灯联锁、门控制开关、防护门防夹装置、通风系统等安全设施工作正常,采取的铅悬挂防护屏、床侧防护帘、个人防护用品、移动铅屏风等各种防护和安全措施有效,可防止误操作、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3
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拟设置观察窗,并安装对讲装置(环评文件要求)。
经现场查验,DSA机房和控制室之间配置的对讲系统工作正常。
4
须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新建DSA机房所有工作人员(目前共11名)均须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严格落实DSA机房监测方案,配备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开展场所辐射水平监测,规范编写、按时上报年度评估报告,落实安全责任制。(环评批复要求)。
经现场核实,本项目建立健全的辐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内容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本项目11名介入工作人员取得的考核合格证书在有效期内,开展的个人剂量监测符合管理要求。DSA机房监测方案已落实,已配备的1台Inspector型便携式辐射监测仪工作正常,处于检定有效期内。开展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监测符合管理要求,按时上报的年度评估报告符合管理要求。
5
项目实施须严格执行配套的放射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环评批复要求)。
经现场核实,本项目配套的放射防护设施已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符合环评批复要求。
6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你单位须据此批复文件、满足相关条件重新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后,相关场所、设施与装置方可投入使用(环评批复要求)。
经现场核实,医院重新申领的辐射安全许可证有效,本项目已纳入许可证管理。
表五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验收监测结果表明:
  1. 本项目DSA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射线装置机房墙体及门窗外辐射剂量率满足环评批复中规定的不大于2.5μSv/h的管理要求。
(2)公众和职业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分别满足环评批复中规定的0.1mSv/a和5mSv/a的剂量约束值要求。






BB000E;(22;)































最新招投标信息
招投标攻略
热门标签
剑鱼标讯APP下载
APP下载地址二维码
扫码下载剑鱼标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