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鱼标讯 > 变更项目 > 2022年度格尔木市海绵城市打捆建设项目标段一[变更公告]

2022年度格尔木市海绵城市打捆建设项目标段一[变更公告]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省份
业主单位 业主类型
总投资 建设年限
建设地点
审批机关 审批事项
审批代码 批准文号
审批时间 审批结果
建设内容
[格尔木市]2022年度格尔木市海绵城市打捆建设项目标段一[变更公告][已发变更公告]

2022年度格尔木市海绵城市打捆建设项目标段一变更公告
(招标编号:E6301000076040395001001)
公告(公示)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2日
一、公告内容:
       
补充部分发包人提供的资料
 
九、格尔木市山东知青林海绵化改造项目
 
 
一、项目名称:格尔木市山东知青林海绵化改造项目
二、建设单位
三、项目性质:改建
四、项目地址:格尔木市山东知青林
五、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
版);
2)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5)《国家节能技术大纲》;
6)《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9)《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青建科[2006]189 号);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14)《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15)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六、项目背景
时间上溯到公元 20 世纪 60 年代,万民山东热血儿女响应祖国召唤告别渤海之滨,奔赴昆仑山下,加入了青海农建师大军的行列,为有牺牲多壮志,故教日月换新天,安营扎寨、屯垦戎边,开发青海省,建设柴达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以他(她)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为格尔木的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将于日月同辉,与瀚海齐名、西部大开发战鼓催征,格尔木大发展时不我待,当年的老知青,如今仍与时俱进、激情满怀、仍眷恋这块梦萦魂牵并为之而奋斗的热土。在格尔木发展史上曾有一段记载,深深铭刻,在人们记忆之中,公元1965 年,经国务院批准,青海农建师正式组建这支队伍,当中有万名来自渤海之滨的山东知青,那时他们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激情,为响应祖国的召唤,屯垦戎边他们依然远离家乡告别亲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建设大西北开发柴达木的征程。
山东知青林是在 2002 年由 3 名山东知青率先倡议,经市政府批准,选址在我市原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交汇处,最终由瀚海集团和原山东知青筹集 111.3 万元建造的,占地 32917.5 平米。知青林内种有青海云杉、祁连园柏、垂柳、金丝柳和白榆等常绿乔灌树种,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林内还修建了知青广场、山东知青林纪念碑、山东知青林捐赠纪念碑、景石、园路等人文景观,成为市民缅怀先辈,昭示后人和休憩的场所。为了提高城市生态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今年来,我市立足城市“双修”试点工作,采取生态性和美化亮化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加快推进城市绿化美化整治,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在今年投资了 350 万元,加大对山东知青林、沙枣路周边进行绿化美化整治,补栽了青海云杉、金叶榆、紫叶矮樱等乔灌花草,并对院内雕塑、园路等设施进行了修缮,使山东知青林面貌焕然一新。
以此可见格尔木政府对知青林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山东知青的感激之情。
该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第二节 项目概括
一、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区的黄河东路与建一路交叉口。
二、主要建设内容
黄河东路与建一路交叉口绿地进行整体环境提升改造,
项目改造总面积约 11.3 万平方米,改造内容包括:
1) 绿化养护:养护面积 27792.34 平方米;
2) 新建钢结构景观廊架及管理室:廊架 454.29 平方米(含)、管
理室 53.71 平方米,室外钢框架双层有机玻璃广告牌 1.2mX2.1m 合计 32 个;
3) 田埂:48545.1 ㎡,田埂土墙 1761.6m;
4) 道路改造:人行道 1031.97m(
1.5 或 2.0m 宽详图纸);
5) 原有行车道路改造:5815.61 ㎡;
6) 景亭改造:1 个,15 平方米中式六角亭;
7) 不周山广场铺装改造:450 ㎡;
8) 新建景石广场铺装改造:32 ㎡;
9) 海绵建设:27792.34 ㎡;
10) 青石板路:54m,规格 30*400*1200;
11) 水渠清理疏通:2639.6m;
12) 人行园路拆除:825.57 ㎡;
13) 原有花岗岩铺地拆除:1000 ㎡;
14) 涵洞:1 个(2.4*4m);
15) 指示牌:全景标识牌 1 个、引导类标识牌 4 个、解说牌 2 个、安全警示牌 4 个;
16) 不锈钢凳脚,防腐木条凳面座椅:20 个;
17) 垃圾桶:12 组;
18) 树枝修剪:1 项;
19) 喷灌系统:1 套,红线内全部绿化及 500 立方蓄水池及其他配套设施等;
20) 花岗岩挡车石:直径 350,间距 500,购成品 62 个;
21) 闸口:用 0.5cm 厚钢板(0.5m 宽+0.6m 高)利用 1.5 米长铁链与水渠及钢板连接,使用时直接插入水渠较窄处起到阻止水流效果。
三、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概算
该项目总投资 488.59 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 441.57 万元,占总投资的 90.38%;其他费用 37.02 万元,占总投资的 7.57%;预备费为 10 万元,占投资总额 2.05%。
2.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 399.25 万元,为海绵专项资金。
四、项目进度计划
本项目历时共 36 个月,其中:项目建设期限为 12 个月,即 2022 年
10 月-2023 年 10 月。养护期为 24 个月,即 2023 年 10 月-2025 年 10 月。
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名   称
单位
数 量
备 注
 

总构、建筑物基底面积

513
 

总构、建筑物总面积

513
含广告牌 32 个
 

提升改造工程
 
 
 
1
绿化养护

27792.34
 
2
树枝修剪

1
 
3
田埂

48545.1
田埂土墙 1761.6m
 
4
道路改造

 
 
4.1
人行道路
m
1031.968
透水砖 1.5m 宽
 
4.2
原有 4-6 米宽道路改造

5815.61
透水砖宽详见图纸
 
5
景亭改造

1
15 平方米中式六角亭
6
海绵建设

27792.34
 
7
青石板路
m
54
规格 30*400*1200
 
8
水渠清理疏通
m
2639.6
 
9
涵洞

1
2.4m*4m
 
10
人行园路拆除

825.57
 
11
原有花岗岩铺地拆除

1000
 
12
不周山广场铺装

450
 
13
新建景石广场铺装

32
 
14
指示牌
 
11
 
15
防腐木座椅 (三人座)

20
不锈钢凳脚,防腐木条凳 面
 
16
垃圾桶

12
 
17
喷灌系统

1
红线内全部绿化,及 500 立方蓄水池等
 
18
花岗岩挡车石

62
直径 350,间距 500
 
19
闸口

33
 

经济指标
 
 
 
1
总投资
万元
488.59
 

 
十、格尔木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名称
格尔木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
1.3 建设地点
格尔木市
1.4 建设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该项目建设投资为 2598.25 万元。
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
1.5 项目背景
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75 号)中提及,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
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
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
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
区 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了我国城市
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格尔木市自 2016 年 4 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以来,严格依据“先规划、后建
设”的原则,先行编制了《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立足地理位置
特殊、干旱少雨的现状,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南方城市“以防洪排涝为主”
的方式这一模式,经过长时间、多部门的联合探讨,因地制宜地确定了适宜格
尔木市海绵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加强荒漠化治理与城市外环绿化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筑水系自然生态修复体系;建设雨水收集与净化工程建
设,提高雨水利用率,发挥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2022 年 6 月,格尔木市通过竞争性评审,成功入围中央 2022 年系统化全域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名单,将分三年获得中央补助资金共计 9 亿元。此次
格尔木市成功入围,将对高原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对打
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年示范期建设,力争全市
城市建成区 45%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9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
用。内涝防治重现期基本达到 30 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不低于 50 年一遇,城
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5%。通过一系列举措,格尔木市将努力打造成为干旱
地区节水、治水、蓄水、保水协同推进示范,青藏高原海绵技术和体制创新全
景式展示示范,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示范。
在现有格尔木市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以“厂、网、河(湖)”一体化机
构改革为契机,以一张图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理信息、GPS/北斗导航、感知监
测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管网、水力模型等信息技术,全面覆盖
排水资产现状评估、规划、运行监管、维护养护、应急调度、地上地下一体的
水力模型分析及排水行政管理全生命周期,建设格尔木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
管理系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可以有效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提高
工作效率,节约运维成本;同时有效降低设施运行风险,减少安全问题及环境
问题的发生。
1.6 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1.6.1 建设目标
本项目通过建设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系统,实现格尔木市排水业务的数
字化、智慧化转型,同时还要紧密围绕构建格尔木市高原干旱地区海绵城市一
体化监管体系,提高海绵城市监管水平为总体目标,总体概括如下:
(1) 建立满足海绵城市管控需求,同时考虑与智慧城市融合的信息化平台
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及 GIS 技术等多手段加强监管,将
原本分散的排水管网数据、河道、雨水排放口、积水点及其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整合到一个平台中,构建一个排水 GIS 数据中心、一个信息联络中心、一个监
管中心,打造格尔木市智慧排水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与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实现
融合式发展。
(2)实现格尔木市排水业务的创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以云计算作为项目建设的基础,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
建设一个具有智能化、主动化的智慧化排水 GIS 管控平台,基于物联网监测的
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与分析,针对排水系统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突发状况,
管控平台能主动化实现隐患排查、预警处理、应急指挥等功能,解决传统管理
模式难以解决的城市水安全问题。
基于海量存储的监测数据,管控平台能调用模型及统计分析引擎,进行大
数据演算与预测,指导全市排水设施建设,满足海绵城市有计划、可持续的发
展与完善。
(3)实现格尔木城市排水业务的长效管控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格尔木市区内排水管网、降雨、水系、污水厂、泵站等
进行实时监测,构建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巡检管理、指标监测等多源数据融合
的动态数据采集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计算与统计模型分
析,以 GIS+可视化的形式进行空间叠加与展现,用数据来支撑排水管理业务运
行维护的管控。
(4)建立格尔木智慧排水监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建立格尔木智慧排水监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包括管网、泵站、污水厂、
河道、排放口、积水点等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监测信息实时采集、交换和传
输。同时,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为水行业监管提供
数据支撑。
1.6.2 建设规模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市城市规划区,通过对排水管网设施进行细致的普查勘
测,建立管网 GIS 数据库,实现管网资产数字化、可视化,并对管网设施进行
实时在线监测,为全市排水防涝提供数据支撑,建立日常巡查系统,通过模型
分析,实现防汛应急预警,最终以大屏呈现的方式,将各类专业数据展示。
1.6.3 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
(1)排水管网普查建库
对格尔木市现有的排水管网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测绘,查明地下雨水、
污水管线空间分布及其管网信息,对各种管网的空间位置及属性信息数据进行
采集。采集内容包括:管点、埋深、断面尺寸(管径、高×宽)、管线材质、权
属单位、建设时间、建设单位、附属设施以及错接、混接等管线属性信息;测
量排水管网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对重点区域老旧排水管网检测;根据采集的
管网数据进行编绘及数据加工处理,绘制排水管网管线图、专业管线图并进行
数据入库,建立格尔木市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
(2)数据中心建设
建设格尔木市智慧型数字化排水数据中心,采用云部署的方式,租赁第三
方云资源,打造智慧型数字化排水数据底座,广泛获取底层数据,通过数据管
理、数据交互、数据共享等手段,形成格尔木市排水大数据中心,同时服务于
海绵城市建设。
(3)感知监测设备建设
针对排水管网及海绵设施,通过铺设各类专业的传感器设备,获取流量、
液位、水质等运行状态参数以及所有传感器设备本身运行状况,实时掌握管网
与海绵设施的实时运行状态,为日常养护与防汛调度等工作提供实时、科学、
可靠的数据支持。
(4)指挥中心建设
建设格尔木市智慧型数字化排水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对海绵城市以及排水
防涝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同时,也是海绵建设成果展示中心。配备必
要的大屏系统,以及相应的操作坐席和办公设备。
2、软件应用系统建设
(1)GIS 系统
建设格尔木市排水 GIS 信息系统,实现排水管网资产的数字化、可视化,
实现管网资产地图操作,并实现查询、量算、定位、分析等功能。
(2)监测管控系统
搭建在线监测管控系统,通过智联井盖、积水仪、泵站监控设备、河道排
口监测设备、各类摄像头等设备的安装及监测数据的平台接入,实现实时监测
和管控,并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排水系统的隐性病害,为日常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
(3)巡查养护系统
系统将计划任务或临时任务派发给巡查人员,巡查人员按任务进行巡查。
巡查 APP 实时回传巡查人员位置、巡视轨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缺陷(位置、文
字、照片、视频)。
(4)防汛应急系统
系统包括防汛物资统计、模拟分析、防汛预案、泵站自动化启停等模块。
建立暴雨内涝分析模型,实现动态化模拟分析。采用国内外专业排水分析
模型,以城市排水设施数据为基础,结合管网监控数据、气象、雨情,实现对
城市汇水区智能划分、排水管网/管点饱和度分析、排水能力评估,为管网规划、
防涝预测提供决策依据。
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
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及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
防、人防措施。
根据管网的拓扑关系,水量分析,确定泵站间逻辑关系,根据雨量、管网
液位进行模拟计算,确定泵站的智能化自动启停,实现区域水量均衡、汛期前
管网排水、水量跨厂调配等功能,确保管网内水位保持安全水位运行。
(5)设施管理系统
建立排水设施及海绵设施的管理系统,建立设施电子档案,实现设施的地
图可视化,可查询各类设施的功能、参数,满足设施属性数据修改。
(7)隐患管理系统
通过隐患排查,建立隐患点管理台账,支持溯源追踪,实现管网设施的安
全运行分析和统计分析。
(8)项目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能够实时展示工程信息,并对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
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对工程建设进行统计考核。
(9)绩效考核评估系统
绩效考核评估系统结合住建部颁布执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
办法》,综合运用在线监测数据、填报数据、系统集成数据,细化分解考核指
标,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可视化、精细化评估,
实现海绵建设效果(各项指标)的逐级追溯、实时更新,并通过多种展示方式
进行考核评估指标的综合展示、对比分析等。
结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根据运行监测数据,
利用统计分析、多点对比等方法,按照考核办法编制相关计算程序,对格尔木
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对格尔木市水环境、水资源、
水生态和水安全的影晌与改善效果。
(10)“一张图”系统
“一张图”系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考核的可视化窗,提供了整个海绵
城市的地块规划图、项目考核图、监测信息图、考核指标图和径流系数图。政
府管理部门可查看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过程数据与实施效果,包括年径流总
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LID 设施数量和规模,以及每个地块中 LID 设施的径
流控制数据,也可通过地图操作查看具体某 LID 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指标详
情及设施的监测数据。该平台的简便化操作和可视化直看功能为政府管理部门
的管理工作提供便捷性、高效性的服务。
系统也可作为综合可视化窗口,通过大屏展示,实现 GIS 地图可视化、图
表可视化等。可综合展示查看运行管理过程数据与实施效果。在大屏上可提供
扇形图和条形图统计各区域管渠类型和长度;排水设施数据、卫星云图、气象
雷达等数据;管网水位数据、易涝点积水深度数据、蓄水池水位数据;显示应
急防涝动态及工作动态等。
(11)水力模型系统
水力模型系统,集成了城市管网模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一二维耦合
模型,能够应用于格尔木海绵城市建设的辅助规划设计、城市内涝预警和海绵
城市建设成果考核评估。
1.6.4 建设周期
本项目建设周期为 12 个月。
1.7 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7.1 政策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75
号)
(6)《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
函[2014]275 号)
(7)《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建办城函〔2015〕635
号)
(8)《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
号)
(9)《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6〕55 号)
(10)住建部《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建办城
〔2022〕17 号)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
目标纲要》
(11)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发〔
2021〕29 号)
(12)《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纲要》
(13)《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政办
[2016]111 号)
(14)《青海省“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15)《格尔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16)《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17)《格尔木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18)《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及地下空间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方案》
(19)《格尔木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
(20)《格尔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五项制度》
(21)《格尔木市排水专项规划(2021-2030 年)》
(22)《格尔木市老城区雨水专项规划(2013-2020 年)》
(23)《格尔木市防洪规划(2010-2020 年)》
(24)《格尔木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25)《格尔木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
(26)《格尔木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技术指引(试行)》
1.7.2 标准与规范
(1)《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住建部 (2013 年 4 月);
(2)《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3-2018;
(3)《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规范》GB/T 26335-2010
(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6)《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 18578-2008
(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21139-2007
(1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22
(11)《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093-2013
(12)《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2006
(13)《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
(14)《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 9385-2008
(15)《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T 15532-2008
(16)《计算机软件测试文档编制规范》GB/T 9386-2008
(1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GBT 21052-2016
(18)《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2-2019
(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GB-T-21050-2019
1.8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1.8.1 经济效益分析
格尔木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管理系统为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便
捷性、高效性的服务,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投入频次和数量,提高管理工作质
量,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1.8.2 社会效益
格尔木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社会公众互动服务及城市排水
业务和海绵城市形象展示窗口,让社会公众认识、理解、支持、参与到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及海绵城市的建设,营造全社会积极推进的良好氛围。
1.8.3 环境效益
格尔木智慧型数字化排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全面、实时、准确掌
握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处置排水业务突发状况,减少污水溢流、污
水偷排、雨污混排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对于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内涝应急处置
工作有着系统保障。另外,海绵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等方面
信息、监控海绵设施的有效运行,保障海绵城市规划运行效果,从而间接促进
了格尔木生态环境的改善。
1.9 主要结论与建议
1.9.1 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对信息化及公共事业服务的相关建设要求,能够进一步改
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符合青海省大数据发展战略,为加快实施优势资
源转换战略,推进数字化“智慧城市”建设进程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析,本项目建设基础条件具备,技术方案先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良好,项目必要且可行。
1.9.2 建议
1、项目相关基础数据的获取
本项目涉及使用格尔木海绵环境基础数据较多,例如地形地图数据、气象
数据、地表温度数据、泵闸站、污水处理厂、管网等数据以及示范区项目等数
据。建议由格尔木“海绵办”组织协调测绘局、气象局、水务公司及项目实施
等单位提供相关基础数据。
2、项目用地协调问题与建议
本项目部分监测仪器仪表需要在河道沿岸建立景观式监测小屋,每个小屋
占地面积约 10 ㎡,涉及到征地及市电接入问题,建议由格尔木“海绵办”与河
道及其他用地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确定。
3、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海绵城市属于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既要与智慧城市、
智慧水务建设融合又需要保持相对独立。建议格尔木市政府统一协调数据中心、
IT 类机房硬件资源(包括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UPS、机柜等),为建立
云端部署的海绵城市数据中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撑,同时,与智慧
城市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数据充分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十一、格尔木市盐桥路及黄河路沿线小游园海绵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格尔木市盐桥路及黄河路沿线小游园海绵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1.1.3 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
1.1.4 建设位置
格尔木市
1.1.5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改造盐桥路望柳庄小游园 9727 平方米,黄河路铁园小游园 40675
平方米。对原有公园景观改造,通过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
沟,旱溪等海绵设施布置实施小游园海绵提升改造。
1.1.6 项目总投资
建设项目总投资1086.62万元,其中:一类工程费用891.07万元;
工程建设二类费用 115.06 万元;预备费 80.49 万元。
项目资金拟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
1.2 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 编制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
《城市绿化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8 年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格尔木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3-2030)》;
《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2016 年版) ;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085-200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 80-199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2016 年版) ;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083-1999) ;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2021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年版) GB50014-2006 ;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GB/T50563-2010;
《风景园林图评价例图示标准》 (CJJT067-1995) ;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075-1997) ;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 1/685-2013;
《雨水综合利用》 10SS705 图集;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 GB/T 25993-2010;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 CJ/T 188-2012;
《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 1110-2015;
《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 1340-2021;
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设计的标准、规范;
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规范、资料。
1.2.2 研究范围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依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规定的工
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对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建设条件、
建设规模、方案设计、环境保护与节能、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社会
效益等方面做全面研究论证,最终提出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推荐方
案。
1.3 研究结论与建议
1.3.1 结论
该项目的建设是对格尔木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起着推动作用,项目
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基础条件成熟,建设规模适当,总体布局合理,
符合格尔木市城市发展规划。
项目建成后可以调蓄雨水,同时也是市民休闲好去处,因此,本
报告认为,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且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是完全
可行的。
1.3.2 建议
1.建设单位尽快与群众做好施工期间的管理沟通工作,以便进行
下一步的工作。
2 项目社会效益突出,建议及早开工建设。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
新风尚。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口袋
公园”建设的通知》提出,在 2022 年推进全国建设不少于 1000 个城市"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让更多人健身锻炼、近自然有了好去处。
口袋公园是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
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推窗可见绿、 出门即入园”成
为市民的普遍期盼。作为面向公众开放、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
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口袋公园因其小巧多样、环境友好、方便使
用等特点,也被不少人称为“袖珍公园”。尽管“口袋”不大,但胜
在星罗棋布、绿意盎然,满足着人们对宜居宜业的要求,在车水马龙
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片休憩的空间。
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也体
现着发展的气质、生活的品质。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口袋公
园大多是“点空间”,往往在城市景观中处于不起眼的位置。然而,
从使用频次角度观察,口袋公园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服务
功能等方面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街角的绿地景观,到楼宇间
的小花园,再到社区里的健身区域,就近布局、简约时尚的开放性空
间,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宜居,
为人们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直以来,格尔木市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自 2016 年 4
月,启动此项工作以来,为确保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落实海
绵措施的相关要求,严格依据"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先行编制
了《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顶层设计,通过海绵化建设
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格尔木市由市级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
组长,统揽全局,相关部门分工协作,海绵办和建设服务中心高效衔
接、协调推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强化绩效考核评价,确保海绵城
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同时,相继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绩效
考核等一揽子政策 20 项,编制了相关规划 11 项、标准规范 11 项,
保障措施 10 项,初步构建起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目前,格尔木市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先后完成了金
龙小区老旧小区改造,市民广场下沉式绿地、格尔木河生态湿地、雨
水管网及泵站等 34 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结合前期工作基础,格尔木市科学谋划,系统推进生态、韧性、
宜居海绵城市建设。全域谋划,营山理水,建设生态海绵,保护和修
复河湖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盐湖生态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提高
生物多样性。系统施策,蓄排结合,建设韧性海绵,统筹考虑“蓝绿
灰”设施。“蓝色空间” 通过格尔木河老河道城区段水循环修复等
工程,恢复城市内外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结合实际推进雨污分流改
造,在新城区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开展 9 项雨水管网工程,“灰色设施” 尽可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上限要求;老城区逐步实现雨污分流,通过合理的空间和竖向设计,利用"绿色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和自然渗透。因地制宜,更新提质,建设宜居海绵,优先解决排水管网问题,同时利用空闲地增加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海绵型设施。三年内,拟实施 9 大类共 63 个工程项目,其中 25 项已完成可研批复,2022年拟启动 41 个项目,示范期内所有项目保证如期高质量完成。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 25.5 亿元,通过三年示范期建设,力争全市城市建成区 45 %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9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内涝防治重现期基本达到 30 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不低于 50 年一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5%。
通过一系列举措,格尔木市努力打造成为干早地区节水、治水、
蓄水、保水协同推进示范,青藏高原海绵技术和体制创新全景式展示
示范,西部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示范。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口袋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2.2 项目建设地必要性
一、本项目地建设,是改善格尔木市人们运动休闲,提高生活
质量地需要
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也是在见缝插针改善城市环境,努
力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口袋公园”不仅让当地卫生环境面
貌焕然一新,而且为附近居民增加了急需的配套活动设施;口袋公园
建设注重融入当地建筑文化,利用街头巷尾搜集的火车头等小品构件
等砌筑花池,赋予小微绿地以文化内涵;以青藏铁路为主题的口袋公
园成为当地地标,集休闲游览和文化体验于一身,各地的实践证明,
让更多口袋公园成为幸福乐园,不能只对城市的小空地做简单修饰,
而要在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强调历史文化、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
老树保护等前提下的“精雕细琢”。这是口袋公园建设的明确要求,
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本项目地建设,是改格尔木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明建设
地需要
由于城市地工业化发展,为城市带来地许多不利地影响,促进了
人们对绿色景观在生态功能中地认识,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
环境,已成为景观设计地主要任务之一,城市绿化地生态功能成为城
市绿化景观设计地主要目标,并把绿化作为城市地“肺”来设计,其
目地是为了改善城市地生态环境,城市地绿化覆盖率或人均绿地占有
面积被作为衡量城市景观优劣地主要指标.从城市建设地角度而言,
由于城市空间有限,建筑密度较高,目前我国地城市普遍存在绿地覆
盖率太低,人均绿地占有面积不足地问题.同样,居民户外休闲场所
也相当紧缺,在相对有限地城市用地中,如何挖掘潜力,使绿化景观
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整体优化景观系统功能,营造生态与景观综
合效益最佳地绿色空间,是城市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本工程建设充
分发挥了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格
尔木市地生态环境,提高了绿色城市地建设。
三、本项目建设,是建设格尔木市海绵城市的需要
格尔木市地理位置特殊,环境气候干旱少雨,因此,海绵城市建
设不能照搬照抄南方城市“以防洪排涝为主”的方式,经过长时间、
多部门的联合探讨,最终确定格尔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加强格尔木市荒漠化治理与城市外环绿化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构筑水系自然生态修复体系;建设雨水收集与净化工程建设,提高雨
水利用率;提高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截至目前,格
尔木市已确定近、远期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面积 4132 公顷,计划总投资36.9 亿元。本项目建设公园的同时结合水系改造,在公园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章 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3.1 建设地址
望柳庄小游园位于城市主干道金峰路与盐桥路交岔口。场地东西
约 100 米,南北约 150 米,占约 0.9 公顷。
铁园口袋公园北侧为黄河西路,东侧为迎宾路,南侧为青藏铁路,
占地约 2.6 公顷。
 
图 3.1 项目区域位置图
3.2 建设条件
3.2.1 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
格尔木市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部,市域位于柴达
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的两个不相邻的部分组成,盆地地区南
与青海玉树自治州相邻,东与海西州都兰县接壤,北部分别与海西州
的大柴旦、茫崖相邻,西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交界,唐古拉山区被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环围。格尔木市中心城区位于柴达木
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 2780 米。坐标为东经 94°25′~95°19′,北纬 36°09′~37°07′,地处我国西部地理中心,青藏铁路、215 国道、109 国道在此交汇。
2.气候
格尔木市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辖
区内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冬季寒冷而漫
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131.1 毫米,主要集中在7、8 月份,河谷及平原区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在 2000 毫米以上,多年平均气温 5.8℃,日照时数平均 9~10 小时/日,全年冻土深度为90cm~105cm。
3.土壤植被
由于气候寒冷干旱和土壤严重盐渍化,格尔木地区植被稀少,群
落种类成都少,结构简单,覆盖度小,全市森林覆盖率为 3.4%。市
内除荒漠植被外,其它天然植被稀少。山区沟谷内,地形较缓和,土
层较厚,水分也比较充足,植物分布比较集中。山前平原南部的戈壁
带,土壤属灰粽荒漠土,有旱生及超旱生木本植物零星分布。到细土
绿洲带,土壤渐变为草甸盐土,该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植被
茂盛,植被以耐寒、耐盐的柽柳、白刺、芦苇、罗布麻组合群落为主,
已大面积开垦为农田。细土带南缘及河谷地带,喜湿植被与旱生植被
交错混杂,构成畜牧草场。往北到辖区边缘,土壤由草甸盐土变为盐
土,植被密度大为减少。
4.水文情况
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由西支昆仑河、南支南沟(清水河)、
东支雪水河汇合而成,穿越山峡流经市区,最终注人达布逊湖,全长
468km。出山口处多年平均流量24.75(m*g) (7.805 x 10/m),是区内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市区南部的昆仑山区降水量相对充沛,且随着海拔高程增加而增加,为市区水资源的产出区。
5.水资源特征
(1)补给量历经阶段性的变化
格尔木市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受全球气候影响,格尔木市
自1969年以后气温升高,山区冰(川)融化量大增,河流流量也随之增加,以该河(6年1个周期)平均流量统计,1960~ 1965年平均流量6.223 x 10%m"eag",1966 ~ 1971年平均流量7.92 x10m"a",较1960 ~ 1965年增加27.3%; 1971 ~ 1977年平均流量8.514x 10%m"ea"",较1966~1971年增加7.5%; 1984- 1989年平均流量达到8.935 x 104m"+a -1,之后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稳定在7.5x 10"m".ar",因气温升高导致河流流量增加的效应基本趋于稳定。加之上游温泉水库的调蓄,进入平原区的河流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2)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水资源量丰富与否和河流密切相关,水质也基本如此。就地下水
而言,在冲洪积扇轴部与河流交替积极,水量丰富,水质较佳,是格
尔木城市供水水源地,而扇间、扇缘就其水量、水质来讲开采价值相
对较低。此外,由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抬升,格尔木河历经由西向东的
滚动,受河流淋滤溶盐的影响不同,格尔木河流两侧地下水水质也存
在较大差异。
6.地质地貌
拟建场地内地貌类型单一,地层结构较复杂,无液化土分布。建
筑场地远离构造主应力部位,场地及周围无新构造活动断裂带,无不
良地质现象;周围无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
故场地的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
7.地震
根据国家建设部和地震局联合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GB18306-2015)》确定,格尔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建筑设防标准按新执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
执行。
3.2.2 建筑材料及用水、用电条件
1.格尔木城市建筑材料丰富、品质优良,本项目建设所需的钢材、
水泥、砂石、装饰材料等建筑材料在格尔木市场上均能购买到,其运
输也较为方便。
2.可接市政给水管网,工程用水可以保障。
3.道路沿街电网发达,用电十分方便,只需与电力部门协调。
4.路网四通八达,道路交通十分便利,为材料运输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
二、监督部门
        本招标项目的监督部门为:格尔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三 、联系方式
招标人: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
招标代理机构:华夏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格尔木市
地    址:西宁市五四西路96号
联系人: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联系人: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电    话: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电    话: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

  招标人或其招标代理机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登录即可免费查看
2022年12月02日
最新招投标信息
招投标攻略
热门标签
剑鱼标讯APP下载
APP下载地址二维码
扫码下载剑鱼标讯APP